四、魏晋南北朝:魏晋以后,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,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,还有绛色纱复裙,丹碧纱纹双裙,紫碧纱纹双裙,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。两晋十六国时期,流行起'间色裙'。据《宋书·羊欣传》载,王献之当吴太守时,下城区女装,曾趁羊欣睡觉时,时尚女装,在羊欣所著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。羊欣本善书,得此真迹,女装,书法大有长进。裙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,有“裙屐少年”之称。《北史·邢峦传》载:“萧深藻是裙屐少年,未治政务”即可为证。
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——“玉环绶”,用来压住裙幅,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。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,这个时期的汉族所用裙式,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。至于少数民族裙,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。如辽金时期的契丹、女真族,多穿一种襜裙,颜色以深暗为主,上绣连枝花木,周身折为6裥,通常穿在团衫之下。
《水浒传》:“(洪教头)脱衣裳,拽扎起裙子,掣条棒,使个旗鼓......”。成化年间(公元1465-1487年),京城时兴一种“马尾裙”。这裙据说始于朝鲜国。裙式蓬大,舒适美观。传入京师后,京师人多“买服之”。较初,能织做者很少,女装外套,价钱昂贵,只在一些富商贵公子中流行。以后商家及贩售者增多,“于是无贵无贱,服者日盛”,至成化末年,连朝官亦“多服之者矣”(陆容《菽园杂记》)。